土鸡蛋背后的创业故事一位农民的电商征程

  • 历史
  • 2025年03月05日
  • 在重庆九龙坡区石桥铺彩电中心附近的一栋老居民房里,90后创业者曹席斌站在创业门外时,他对互联网充满了美好想象。当他和团队踏上创业之路时,经过两次失败,第三次找到了土鸡蛋接地气的电商之路,终于成功挣钱了。看看他三次项目的选择,或许对你创业有所启发。 第1回合 开发社区消费APP 曹席斌把目标锁定在社区APP开发上,想着把社区的吃喝玩乐聚在一起,让社区居民形成一种消费群,却卡在了支付功能环节

土鸡蛋背后的创业故事一位农民的电商征程

在重庆九龙坡区石桥铺彩电中心附近的一栋老居民房里,90后创业者曹席斌站在创业门外时,他对互联网充满了美好想象。当他和团队踏上创业之路时,经过两次失败,第三次找到了土鸡蛋接地气的电商之路,终于成功挣钱了。看看他三次项目的选择,或许对你创业有所启发。

第1回合

开发社区消费APP

曹席斌把目标锁定在社区APP开发上,想着把社区的吃喝玩乐聚在一起,让社区居民形成一种消费群,却卡在了支付功能环节。只有硬着头皮推向市场,推广和物料成本没钱了,加APP的人寥寥无几。一年时间,他的团队以失败告终。

自我总结:“当时创业有点盲目,没有精准市场调查,见到效果慢,资本回收困难。”

第2回合

靠咨询策划想赚钱

去年3月,心有不甘的曹席斌想在创业中走出自己的一条路。他找来另外两个合伙人,凑齐5万元,但很快又遇到挫折。首先是合伙人之间的分歧,其中一人是60后,他们意见不一很多项目因意见不一,最终不了了之。

“更不幸的是顾客找我们做项目,在前期策划形成双方敲定后,我们垫付建设费,但最后执行困难顾客也不愿意付款。”曹席斌说,有个文創項目建設了一個咖啡館,但是最後因為執行困難而無法完成。

自我总结:“那个项目下来,我们几乎亏掉公司大半的前期盈利。”

第3回合

高大上转卖土鸡蛋

“年轻人创业,不要眼高手低。洋有洋的活法,土有土的价值。”他的父亲是一位贵州省地道农民,是家里的主要收入来源之一。他这样告诫连续创业失败的小儿子。

父亲的话给了曹席斌启发,“为何不把土鸡蛋这样的具有互联网精神的事物,用互联网运出去?”经过调研,他选定了卖土鸡蛋,并且成功赚钱起来。

自我总结:“养鸡是一件很有风险的事,所以我们采用分包形式,与农民签合同立标准,对农场进行视频监控,以保证生产源固定。”

第三次尝试是否会更加容易成功?

有关数据统计显示,大多数成功企业家的年龄集中在30岁至38岁之间,而第三次尝试拥有最高成功率。这并不意味着如果不是连续两次失败,就不会成功;而是在于洞察力、市场判断能力以及积累经验。在市场经济中摸爬滚打,可以通过相关渠道掌握多样的全面信息,并实践调查掌握一手信息,还可以向有经验的人请教学习市场规则等。

从一个普通人的角度看待这个过程:

“要把电商做活,最重要的是物流、资金链和信息流。”为了取得信任,他们设计出了独特包装,用谷糠保护鸡蛋,然后与物流公司合作,把成本压缩到最小范围内。“每个鸡蛋控制成本两元内”,他们提供40只起送,每只三元,一直注重质量走电商路,用口碑营销来延展信息流。

他们利用之前积累剩余资源,如运动休闲教育等功能共7款,每款下载量虽然较少但加起来就超过500万。

线下活动也被安排,比如举办话题活动来收集用户体验,这是电子商务黄金律则。

“我估计这个月能赚个三四万元吧。”他笑道,“下一步就是要选择公司方向,是发展成农业产品平台还是专注于土鸡蛋专业平台,这一次要按流程踏踏实实走。”

这篇文章讲述了一名90后的青年如何经历三个阶段的心理变化,从初入职场到不断探索适合自己的道路,再到最终找到正确路径并取得成就。这是一个关于勇气、坚持和智慧相结合的大型生存挑战,也是对于每一个希望成为未来领导者的青年的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