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诗三百首最经典幼儿园过闽关奇遇
过闽关
在那遥远的明代,刘基笔下的“过闽关”画出了一个秋日的景象:雾气缭绕于关头,像一层厚重的面纱蒙蔽了天地;而斜阳透过树梢,将红褪色的叶子映衬得更加鲜亮。秋风轻拂,却似乎没有带来任何凉意,因为它被这满山遍野的秔稻所吞没,这些金黄色的稼穗如同入侵者一样,在山谷中悄然展开,一路延伸至闽中的广袤平原。
在这个故事背后,是一个文学家与政治家的双重身影。刘基(1311~1375),字伯温,以其博学和深邃的思想著称。他不仅是明初的大臣,更是一位对经史有着深刻理解,对象纬学尤为精通的人物。在元至顺间,他以进士之姿走上了仕途,并凭借其卓越的才华赢得了朱元璋等人的尊崇。
当朱元璋即位成为明太祖时,刘基上书提出了18条治国策略,其中包括制定法度、抑止滥杀等建议,被视为他最重要的一次贡献。此外,他还参与了许多军事决策,如平定张士诚、陈友谅,以及北伐中原等重大战役。在吴元年,他担任太史令,并创作了一部名为《戊申大统历》的历书,为后世留下了一份宝贵的历史记载。
然而,作为一名文人官员,刘基并非只注重实用主义,他也是一位热爱文化和学习的人。他的名字常常与宋濂一起提及,他们都是那个时代知识分子的代表人物之一。在这样的背景下,“过闽关”不仅是一个简单的地理位置,更是连接古代文化与现实政治的一个桥梁,它承载着作者对于时代变迁和个人追求之间关系复杂性质的情感表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