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主页 > 诗人 > 诗人

最全的诗歌知识宝典

admin2024-01-27诗人人已围观

简介中国是诗歌之国,诗歌陪伴了中华五千年的历史。 在诗歌文化的发展过程中,衍生出了许多属于诗歌的术语。 这些术语完善了诗歌,使我们能够更准确地找到我们想要阅读的诗歌。 对

中国是诗歌之国,诗歌陪伴了中华五千年的历史。 在诗歌文化的发展过程中,衍生出了许多属于诗歌的术语。 这些术语完善了诗歌,使我们能够更准确地找到我们想要阅读的诗歌。 对于每一个诗歌爱好者来说,了解这些“诗词”可以将你的诗歌欣赏能力提高到一个更高的水平!

【古代】

诗意的名字。 即“古诗”、“古诗”。 李白有古体诗五十九首,胡振恒说内容“非指时事,而是感伤自己的苦难”,其中不乏名篇。

【古诗词】

又称“古诗”、“古文”。 诗体的名称与现代诗相对。 较早产生。 每篇文章的句子数量没有限制。 有四字、五字、六字、七字、杂字等。 后世多用五、七字。 无需对抗,韵律运用更自如。

【四言诗】

诗意的名字。 全篇每句有四个字或者以四个句子为主。 它是中国古代诗歌中最早形成的诗体。 春秋以前的诗歌,如《诗经》,多为四言诗。 汉代以后,风格略有变化。 南朝、宋齐以来,作者越来越少。

【五言诗】

诗意的名字。 五言句诗起源于汉代。 魏晋隋唐以后,得到很大发展,成为古典诗歌的主要形式之一,包括五言古诗、五言韵诗、五言绝句等。

【六言诗】

诗意的名字。 全篇每句有六个字。 相传从西汉古庸开始,据说东方朔有“六言”,但他的诗没有一首流传下来。 汉末孔融所写的六言诗,是迄今为止所见最早的。 有古代风格的,也有现代风格的,但是不太流行。

【七言诗】

诗意的名字。 全篇每句有七字或以七字为主,应出自汉代民歌。 旧说是从《白梁台诗》开始的,这或许不可信。 魏曹丕的《言歌行》是现存较早的纯七言诗。 到了唐代,它得到了很大的发展。 有七言古诗、七言韵诗、七言绝句,与五言诗并列为古典诗歌的主要形式。

【杂诗】

诗意的名字。 古诗的一种,最初出自乐府。 诗歌的句数长短不一,没有固定的标准。 最短的只有一字,长的句子长达九个或十多个字,多为三、四、五、七字。

【乐府】

此指古代乐官衙门。 “乐府”之名始于西汉,惠帝时期曾有“乐府令”。 武帝设立乐府,主管宫廷宴会、巡游音乐和民间诗乐。 乐府作为一种诗体,最初指乐府府所搜集创作的歌曲,后来泛指魏晋唐时期可娱乐的诗词以及后人模仿古人的作品。乐府名号。 宋元以后的词、散曲、戏曲,因与音乐相配合,有时也称为乐府。

【歌曲】

古诗词的融合。 汉魏时期以“歌”、“行”为名的乐府诗甚多。 两者虽然叫法不同,但实际上并没有严格的区别。 后来就有了“唱与唱”的融合。 其音节、韵律一般比较自由,形式采用五字、七字、杂字的古体,富有变化。 “行”是音乐的意思。

[富德]

取古句题名的诗词,前面多加“赋德”二字。 南朝梁元帝已有《兰草香颂》诗。 科举时代的考试诗中,常将诗题做成句子,故题名前加“赋德”二字。 这同样适用于作品和诗人聚会的主题。 后来,“赋德”被视为一种诗体。 就连写景诗的人也常常以“赋德”为题。

[对联]

古老的诗歌创作方式之一。 两个或更多人一起创作一首诗并形成一个相连的章节。 据说始于汉武帝所作的《白梁台诗》(疑为后人伪造)。 一开始并没有固定的公式。 有的人是一句一韵,两句一韵,甚至是两句或多句,等等。 后来习惯上用一个人念上一句,接续要配对成对,然后轮流念上一句。 旧时多用于上流社会的宴会和朋友应酬,精品很少。

【句集】

古老的诗歌创作方式之一。 将上一代、一个家族或几个家族的诗词解读出来,组合成一首诗。 现存最早的诗文集是西晋伏宪的《七经诗》。

【旧体诗、现代体诗、现代体诗】

都是指“格律诗”,主要分为五绝体、七绝体、五韵、七韵、排列韵等。 “现代体诗”千万不能与现在所谓的“新诗”混为一谈。

【韵律】

诗意的名字。 诗句的一种。 因诗句固定、延伸而得名。 每首诗少则十行,多则百韵。 除首联和末联外,上下句均需对比。 也有相反的句子,称为“扇对”。

【绝句】

那是“最美的诗”。 又称“跳句”、“跳句”。 诗意的名字。 “结”、“段”、“厥”的意义都较短,因只有四句而得名。 以五言绝句和七言绝句为主,简称五绝、七绝,也有六言绝句。 唐代流行的风格是现代风格,对层次和韵律有一定的要求。 有人说《绝诗》是删去一半诗句而成的。 不过,在唐代律诗形成之前,就已经有了绝句,虽然也押韵,而且比较自由。

【韵律诗】

诗意的名字。 现代诗的一种。 节奏严谨,故名。 它起源于南北朝,成熟于唐初。 八句,四五韵。 两个中间联盟必须面对面。 第二、四、六、八行押韵。 第一行可能押韵,也可能不押韵,但通常平声押韵。 分五字体和七字体,简称五律、七律。 偶尔也有六法。 如果每首诗超过十句,则属于节奏诗。 在押韵诗中,任何两个相互匹配的句子称为“对联”。 五韵七韵的第一联(一两句)称为“首联”,第二联(三四句)称为“颌联”,第三联(五六句)称为“颈联”,第四联(七八句)称为“尾联”。 每联上句称“处语”,下句称“对联”。

【应诗】

封建时代,官员、官僚向皇帝写和解诗。 唐代以后,多由五字、六韵或八韵组成。 内容大部分是歌功颂德,少数还表达了对皇帝的一些期望。

[测试诗]

诗意的名字。 也称为“天赋体面”。 起源于唐代,是在“帖经”、“试帖”的影响下产生的,并在科举考试中被采用。 多为五言六韵或八韵编排,以古诗词或成语为题,题以“赋德”二字,韵律有限,内容必须相关。 清朝的限制尤其严格。

【古老的】

与现代绝句《吕决》相比,它是不讲平庸的古体绝句的总称。 古代多用斜句,可平韵或平韵。 有的绝句用的是押韵,但全诗却用规句,或用规诗所允许的偏斜、押韵。

【走进古风】

采用现代体裁的古代诗歌的总称。 其特点是: 1、使用规制句或基本使用规制句; 2、变韵,多为平韵和窄韵交替; 多首《七绝》歌曲的组合。

【诗歌】

就“词”而言,有长调、小序、慢调、引语等不同格式,并以“词牌”作为格式的标志。

[句型]

句子结构指的是一首诗的节奏。 见【节奏】。

【阴谋】

茅田是指诗歌的结构和组织。 对于诗歌,前人总结了很多经验,但大体都归结为“启”、“成”、“传”、“合”四个字。

【平坦的】

“平与辙”是古人区分声调的方法。 在今天的普通话中,“平”表示第一声(阴平)和第二声(阳平),“折”表示第三声(上声)和第四声。 (消音)。 (本来,“平”是指平声,“辙”是指上下三声,但在普通话中,入声已经消失了。)

[四声]

即声调的高低升入,统称为四声。

【萍琪与琪琪】

平齐是指第一句的第一、第二个字都是平声,齐齐是指第一句的第一、第二个字都是斜声。 这是现代诗中平斜句的构成之一。 详情请参阅【简化表】。

【评七评法、七七七法】

构成现代体诗的基本句型,即首尾词相同,如“萍萍萍萍”或“萍萍萍萍”。 详情请参阅【简化表】。

【句子上下理直气壮】

这是现代诗押韵的基本规则,即上句不押韵,而闭韵,下句平声押韵。

【对联及邻句】

规诗每联由两句组成,同联的上下句称为对句,上联的下句和下联的上句称为邻句。

【法律联盟】

第一、二句为“首联”,第三、四句为“颌联”,第五、六句为“颈联”,第七、八句为“尾联”。

【粘对】

也就是说,在层面上,句子是相对的,相邻的句子是有粘性的。 基本上也遵循着“不在乎一、三、五、二、四、六都清楚”的口头禅。 详情请参考【配对句相对,相邻句互相粘连,首尾对应】。

【对联相对,相邻句子相互粘连,首尾对应】

规诗的每联由两句组成,同联的上下句称为对句,上联的下句和下联的上句称为邻句。

反句:指同一联的上下句相反。 比如上一句平平淡淡,下句平淡平淡。

邻句粘:是指上联下句的起句平平,与下联上句的起句相同。 比如第二联的第二句,天色晚了,秋天来了,平庸,平庸,平庸,而第三联的最后一句,明月松树,也应该是平庸,所以平庸,但平庸。 由于句脚必须发低声,所以头粘而脚不粘,平平淡淡。

开头和结尾对应:第一句与最后一句相同。 如秋居山中,空山新雨后第一句,平平淡淡,最后一句,王孙可留,平平平淡。

[错位和附着力丧失]

要检查一首现代诗是否遵循粘性对,通常只需查看其偶数和最后一个单词即可。 如果配对的句子是错误的,则称为错误配对; 如果相邻的句子不粘,称为漏粘。 失去权利和凝聚力是现代诗歌的禁忌。

【古平】

全句除押韵外,只有一个平声字,称为“古平”,这是现代诗歌的大忌。 但这特指平尾句(即押韵句)。 如果是平结束句,即使整个句子只有一个平声字,也不算古平句,顶多算是一句别扭句。

【尴尬的句子】

救了顾平的一句话,堪称尴尬之言。

【救援】

先使用弯道(非法),然后保存,这种组合称为弯道救援。 如果我们在可以灵活处理“135”的地方用平声代替平声(或者该用平声就用平声),那么在这句话或者适当的地方往往需要用平声。在句子中。 将旋律字改为平声(或将平声改为旋律字),以保持对联中降、泽数量的平衡。

【平调三曲】

句末连续出现三个平声,称为“三平调”,是古体诗的一种特殊形式,做现代体诗时必须尽量避免,而且不能得到补救。 三级调整有两种情况:

1、五字左奇平平定句:她柯奇平平中,第三个字如果用平声,就会变成:结奶平平平平,违反了三平声。

2、“萍萍者哲萍萍萍萍萍萍萍萍”这句话中,第一、三字可以平声,也可以平声,但第五字不能用平声,否则会变成三平声。 。

【工作对】

对立的两个句子必须具有相反的词性。 像这样的对立称为工作对。

【借一对】

有一些对战借用同音异义词组成对,称为借对。

[流对]

对联的上下句一般有不同或相反的内容。 但有时上下句是相关的,说的是同一件事。 下一句紧接着上一句,这两句话实际上是一个句子。 这就是所谓的“流水对”。

【双手合十】

对联的上下句一般有不同或相反的内容。 如果两个句子完全同义或基本同义,则称为“合掌”,这是诗歌中的禁忌。

【诗韵】

指这首诗所押韵的韵律或该诗所依据的韵书。 隋代陆法言所著的《切韵》,分206韵部,其韵甚细。 唐初就规定同类韵可以并用。 南宋平水人刘渊编《人子新版礼部云略》,将同韵合为一百零七韵,被后人缩减为一百零六韵,称为平水韵。 这就是至今仍在使用的诗韵。 唐代实际使用的韵律与平水云所编的韵律大致相同。

【叶云】

一是“和”、“歇云”。 押韵术语。 据说有些韵字如果按原音发音,就会与同一首诗中的其他韵律不协调,必须改变某种音,使声韵协调,故称。 南北朝时有的学者按照当时的读音读《诗经》,觉得很多诗的韵律不和谐,就暂时将作品中某些词的读音改为某种特定的读音。发音。 明代陈棣运用语音演变原理,认为所谓叶韵音是古时的本音,古音的读音是可以和谐的,所以不宜随意改变。 。

【韵】

所谓押韵(也叫压韵、叶韵)就是把同韵的词放在指定的位置上。

【韵】

韵母相同的单词被归为一类,这一类就是韵部。 同一韵部的词都是同韵的词。

【易云】

也就是说,使用与原诗同韵的词,但不必使用原词。

[使用押韵]

使用原诗中的押韵词,但不一定按顺序。

【次韵】

又称步韵,是指在原诗中使用相同的韵词,而且顺序必须相同。 这是最常见的方式。

【韵】

古人常常根据官韵写诗,而很多我们认为同韵的词却被列在官韵的不同韵中,比如“侗”、“侗”等。 在一起,就是一韵。

【重韵】

也就是说,同一个韵词在一首诗的韵中重复出现,这是一个大忌。

【韵】

对于古诗的韵,可以将相邻韵的韵,如乙东与二东、四知与无为等,混合在一起共同使用,称为通韵。

【变韵】

又称“转韵”。 诗意的术语。 除押韵、绝句外,古体诗中不允许变韵,尤其是长篇古体诗,韵律变化比较自由,既不限于平韵、斜韵,也不限于邻韵。 转韵时,往往先改对联中换韵的句子,然后再换韵。

【窄韵】

韵的字数很少,称为窄韵、危韵。

[韵]

古老的诗歌创作方式之一。 是指作诗时,先规定一定数量的字为韵,各人分韵字,按韵作诗,称为“分韵”,或“赋韵”。 古代诗人常用在对联中,但后来不再局限于对联。 白居易《花楼望雪缘宴赋诗》:“素墙联分韵,红炉巡饮温冷杯。”

【副题】

古老的诗歌创作方式之一。 几个人聚在一起,寻找题材写诗,称为副题,也称探题。 一般来说,每个对象都是诗的标题,总共分配一个对象。 宋彦羽《沧浪诗话·诗风》:“古人分题,或各写一物,如云遣人分题得物。” 字幕有时会押韵,但没有限制。

[前进和退格]

又称“进退韵”。 诗意的术语。 临韵是韵的一种特殊形式。 宋彦玉《沧浪诗话·诗风》:“有陶轮韵者,双出双入。有进退韵者,一进一退。”

魏庆之《诗人玉歇》引《闲素杂记》说,唐代郑固、僧人齐吉、黄荪等共同确定了近代诗的风格:“每首诗,都有几种韵体:一个叫葫芦,一个叫滑轮,一个是“进退”。“进退是两韵之间的韵,即第二、六句用A韵,第四、八句用B韵。与甲韵相合的韵,如“冷”、“删”或“鱼”、“鱼”等,一进一退,互押韵,故名。

【风网】

又称“窗韵”。 诗意的术语。 它与前进和后退的韵律相同。 与绞盘押韵者,二出二进。 也就是说,规诗的第二句、第四句用的是甲韵,第六句、第八句则用的是与甲韵相适应的乙韵。 例如先用“齐语”,后用“流语”。 它像绞盘一样起起落落,因而得名。

【葫芦格】

又称“葫芦韵”。 诗意的术语。 它与前进和后退的韵律相同。 与葫芦押韵者,先二后四。 例如“咚”和“咚”一起押韵,前两个押韵“咚”,后四个押韵“咚”。 初小后大,形似葫芦,故名。

【歌声和声】

为“歌赏”、“歌赏”。 意思是写诗以与他人和谐相处。 大致有以下几种方法:一、和谐诗,只作和解诗,不用被子、诗原韵; ; 3、用韵,即用原诗的词句押韵,不必按顺序; 4、顺序,又称步韵,用原词的原韵,且顺序必须相同。

很赞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