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主页 > 知识 > 知识
中国古典诗歌发展史概论
admin2024-01-18【诗人】人已围观
简介中国古典诗歌发展史概论 我们在学校的时候,是不是听到知识点就立刻醒悟了呢? 知识点是一些经常考的内容,或者是经常出题的地方。 掌握知识点是我们提高成绩的关键! 以下是小
中国古典诗歌发展史概论
我们在学校的时候,是不是听到知识点就立刻醒悟了呢? 知识点是一些经常考的内容,或者是经常出题的地方。 掌握知识点是我们提高成绩的关键! 以下是小编为您整理的关于中国古典诗歌发展史的简单介绍知识点。 我希望它能帮助你。
本文介绍了中国古典诗歌的发展史。 诗歌在中国有着悠久的历史,绵延数千年,并取得了辉煌的成就。 早在西周至春秋时期,中国诗歌就产生了大量的辉煌篇章,以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的出现为标志。 《诗经》收录诗词305首,分《风》、《雅》、《颂》三篇,皆可配乐传唱。 《诗经》的大部分篇章都具有鲜明的时代感和人物性格。 他们善于运用“赋”、“比”、“行”的表现手法。 句子结构以四字为主,常采用重章、叠句,为后来的文学创作奠定了深厚的人文基础。 和艺术遗产。
战国后期,南方楚国兴起了一种具有楚文化独特风格的新诗体——楚辞(骚体)。 《楚辞》的句型长短不一,以六言句、七言句为主,多用“夕”字。 楚辞的创始人和主要作者屈原用这种形式创作了《离骚》、《九歌》、《九章》等不朽诗篇,成为中国文学史上第一位伟大的诗人。 其代表作《离骚》是中国古代文学史上最壮丽的长篇抒情诗。 屈原之后,还有宋玉、唐乐、柴静等楚辞作家。 《楚辞》的出现,标志着中国诗歌从民间集体演唱发展到诗人独立创作的更高阶段。 《诗经》和《楚辞》是后世诗歌发展的两大源泉。 她们在文学史上都被称为“风骚”。 他们共同创造了中国古代诗歌中现实主义与浪漫主义齐头并进、融合发展的优秀传统,为后世树立了榜样。
汉初,文人诗坛较为冷清,民间乐府颇为活跃。 “乐府”原指国家音乐机构。 后人也把乐府搜集编撰的、能与乐曲合唱的歌词称为“乐府”。 汉乐府民歌是汉乐府的精华。 汉乐府民歌继承了《诗经》中民歌的现实主义传统,“饥者歌其食,劳者歌其事”。 他们大多是“悲喜交加,受事件启发”。 它们通俗易懂,善于叙述,充满生活气息。 体体以杂词、五词为主,体现了诗歌艺术的新发展。 《清真寺上的歌》和《孔雀东南飞》是汉乐府民歌的佳作,也是叙事诗的代表作品。 《孔雀东南飞》是中国诗歌史上第一首思想性和艺术性高度统一的长篇叙事诗。 它有 353 个句子和 1,765 个单词。 被誉为“长诗圣人”、“古今长诗第一”。 在汉乐府的影响下,文人五言诗逐渐发展成熟,其标志就是东汉末年出现的“古诗十九首”。 这是一组出身贫寒的文人写的抒情短诗。 他们的心情多愁善感,言短情长,委婉含蓄,简单简洁。 被誉为“金字一字”、“五字之冠”。
汉末魏晋时期,文学进入自觉时代。 建安时期,“天下大乱,社会风气日渐衰落”。 然而文人诗歌却呈现出“五言飞扬”的大发展局面。 “三曹”父子与王灿等“建安七子”组成了以叶氏文人群体为中心的群体。 他们的诗歌大多反映了时代的动荡和人民的疾苦,表达了个人的理想和抱负。 他们具有“豪爽任性”、“志存深远、文笔绵长”的风格,这就是后人所推崇的“建安风格”。 建安诗词中,以曹植、王粲的成就最为突出。 魏晋之际,天下变迁。 “竹林七贤”是正始时期诗人的代表群体。 其中最著名、成就最大的是阮籍、嵇康。 阮籍的82首《赞诗》是我国第一首规模宏大、内容丰富的个人抒情五言诗,而嵇康则开辟了四言诗的新境界。 西晋太康时期,诗坛有“三丈二地二盘一佐”之称。 陆机、张勰、潘岳等人的作品追求文字之美,开创了中国诗歌的潮流。 左思独具特色,继承了建安文学传统。 他的《历史颂》八首诗,通过吟诵历史来抒发自己的感情,情绪高亢。 其文力雄健有力,被誉为“左思风力”。 东晋时期玄言诗盛行。 直到东晋末年陶渊明的出现,诗坛才突然变得更加辉煌。 陶诗多写田园生活,风格自然淡化,“质而固秀,肥美”(苏轼语),对唐代山水田园诗派产生了直接影响。
南北朝时期,南方诗人的代表人物有谢灵运、谢、鲍照等。谢灵运创作山水诗,实现了从玄学诗到山水诗的转变。 受其影响,谢擅长描写山水,与谢灵运并称“大谢、小谢”。 包照擅长用古代七言歌来表达愤世嫉俗,风格飘逸豪放,为唐代七言歌的发展铺平了道路。 北方最有成就的诗人是从南方来到北方的庾信。 他以雄健的笔写家乡思念,融汇南北诗风,成为六朝诗坛集大成者。 南北朝的乐府民歌与汉乐府相呼应。 南朝民歌清亮优美,代表作是《西州歌》; 北朝民歌粗犷雄浑,代表作是《木兰诗》。
唐代是中国诗歌史上的黄金时代,诗体齐全,流派多样,名家众多,成就卓著。 “初唐四杰”(王勃、杨炯、鲁兆麟、骆宾王)和陈子昂后来继承了汉魏之风,一扫齐梁颓废诗风。宫廷风格,产生了清新健康的歌声,为唐诗的发展铺平了道路。 盛唐时期,首先出现了两大诗歌流派:一是以王维、孟浩然等为代表的田园诗派,以清新自然的风格抒发悠然情怀、闲适情怀; 边塞诗派多写边塞风光、军旅生活,或慷慨悲壮,或雄伟壮丽。 随后产生了李白和杜甫,他们被称为古今中国诗歌史上的“双子座”。 “诗仙”李白继承和发扬了中国诗歌的浪漫主义传统,歌颂祖国大好河山,抒发理想与现实的矛盾,情感奔放火热,风格豪放飘逸。 “诗圣”杜甫继承和发扬了传统的现实主义精神。 他的诗作广泛而深刻地反映了唐朝由盛到衰的时代变迁。 他被誉为“诗史上”,情感深沉,风格忧郁。 李、杜分别以独特的风格和极高的成就,成为为后人所传颂、光辉千古的伟大诗人。 安史之乱和唐中期以后,经过短暂的过渡,唐诗呈现出第二次繁荣。 以白居易、元稹为代表,发起了新乐府运动。 他们主张“文章应时而作,歌诗应时而作”。 他们创作了《新乐府》、《琴钟吟》等寓言诗,指出了时代的罪恶。 白居易的《长恨歌》、《琵琶歌》都是古代著名的长曲。 它们感人肺腑,至今仍被人们传诵。 与追求质朴通俗的元白诗派不同,以韩愈、孟郊为代表的汉孟诗派崇尚险险,以散文作诗。 此外,具有不同艺术个性的诗人还有刘禹锡、柳宗元等。中晚唐之交出现的“诗鬼”李贺,其诗冷峻、深沉、奇特,充满诗情画意。浪漫主义。 晚唐诗风趋于谦虚感伤,但杜牧、李商隐成就最高,被誉为“小李杜”。 杜牧擅长七绝技,吟诵历史怀旧,抒情抒情,无一不清新淡雅,风采绝伦。 李商隐的齐鲁风格深情、婉约、悠扬,尤其是“无题”诗,意味深长、深刻,胜景别具一格。
宋词的整体成就不如唐诗,但它却是独一无二的,有自己的特色。 相比之下,唐诗重情感、欢快、活力,以环境取胜; 宋诗重在说理,深邃曲折,以意取胜。 宋初诗人杨易、钱惟言师从李商隐,将其命名为西昆体。 王玉璞、梅尧臣、苏舜钦等人反对西昆体和只注重韵律修辞、缺乏社会内容的弊端,为宋诗的健康发展奠定了基础。 欧阳修主张诗歌创新运动,恢复注重现实的传统。 宋词注重力、胜于思的倾向越来越明显。 北宋诗坛最有影响的人物是“苏璜”。 苏轼是宋代文学艺术创作成就最全面的作家。 他的诗说理、抒情、自由奔放,发展了宋诗议论散文的倾向。 黄庭坚是江西诗派的领军人物。 他注重诗歌语言的借鉴和创造,主张“点铁成金”、“取轮回、重塑骨气”、“无言无本”。 其诗以杜甫为基础,薄而新,属江西诗派的有陈师道、陈与义等人。 南宋诗人的杰出代表是“中兴四大家”(陆游、游淼、杨万里、范成大)。 他们都来自江西诗校,最终成为了自己的家人。 陆游是宋代伟大的爱国诗人,诗集近万首,唱响了时代最强音。 南宋后期,出现了“永嘉四灵”和江湖诗派。 他们的作品现实感较弱,诗风也比较轻浮。 宋末,文天祥、王元亮等人的爱国诗词为宋代诗坛增添了最后的光辉。 金代最杰出的诗人是元好问,他的诗内容丰富,“深沉苍凉,自有调调”(赵一羽)。
由于北方少数民族的音乐传入中原,元代出现了一种当时流行曲调的抒情诗——散曲。 与传统诗歌相比,它大大拓展了表达范围,形式更加自由,语言更加活泼,具有浓郁的公民气息,为诗歌世界注入了一股清新的空气。 散曲包括小令和组曲两种形式:小令是一首单曲,组曲则是由两首或两首以上属于同一宫腔的乐曲组成。 早期的代表作家是关汉卿、马致远,他们的作品通俗朴实,幽默辛辣; 后期的代表作家是张可久、乔吉,他们改变了早期散曲的性质,变得更加高雅、正式、优美。 马致远的晓玲《天镜沙·秋思》和隋景臣组曲《半舍雕·少边·高祖还乡》都是元曲中不可多得的佳作。
明初,高启、刘基等人的诗多有社会现实内容,但随后出现了以钦差大臣为首的“台阁体”诗派,歌颂德行,歌颂德行,却空有轮廓。 明代中叶以后,以李梦阳、何敬明为首的“前七子”和以李攀龙、王士祯为首的“后七子”相继发起复辟运动,主张“文学必须以文学为基础”。秦汉,诗文必以唐为基础”,但他们盲目尊古,盲目模仿,遭到了有识之士的批评。 先有以归有光为代表的“唐宋学派”,试图纠正它,然后有以袁宏道为代表的“公安学派”,主张“表达自己的精神,而不是固守成见”。 ,这对七位弟子的工作影响很大。 复古的提议。 后来的“竟陵派”钟惺、谭元春等人主张与“甘安派”相似,但追求一种深邃孤独的诗风。 清初,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等人的诗作,具有浓厚的民族感情和爱国思想。 钱谦益、吴伟业等对清初诗坛影响较大。 王士祯倡导“神韵”理论,成为当时诗坛的领军人物。 清代中叶以后,考据风盛,影响诗坛。 脱离现实、注重形式、以知为诗的思潮十分盛行。 只有郑燮的反映民情的作品、袁枚直接抒发性情的作品、黄景仁的悲壮哀伤的作品更受欢迎。 特别的。 道光、咸丰年间,内忧外患日趋严重。 龚自珍以诗歌为武器,揭露社会黑暗,表达报国之志。 他成为现代诗歌史上第一位开创潮流的伟大诗人,赢得了“三百年第一人”的美誉。 。
词是一种与言乐合唱的新诗体,起源于民间,敦煌曲子词是现存最早的民间词。 唐代中叶以后,作词的文人越来越多。 张志和、韦应物、白居易、刘禹锡等人除了作诗外,还作词。 晚唐时期,温庭筠是文学史上大力作词的第一人。 他确立了花间词体的规范和词风,故被称为“花间鼻祖”。 五朝时期,西蜀、南唐成为词创作中心,第一本文人词集《花间集》问世。 西蜀韦庄名列百花之中,其词与温庭筠齐名,并称“文韦”。 其善秀疏。 南唐冯延巳注重刻画人物内心世界,抒发个人生活情感,“开北宋之气”(王国维语)。 五朝诗人中成就最高的是南唐末代大师李渔。 他写出了自己的人生经历和真实感受,以及对祖国的思念和亡国之痛。 王国维和朱氏一样评论说:“词到了李皇后那里,视野开始扩大,情感也变得更深,进而成为诗人的词,成为地方官员的词。”
词在宋代发展到鼎盛,成为一代文学的主要标志。 宋初的颜舒、欧阳修等宋词诗人,主要沿袭晚唐五朝的诗风,其作品多为个人离别之愁。 范仲淹的一些诗歌开始呈现出一种旷野苍凉的风格,给宋初诗歌注入了新的活力。 同一时期,刘墉对宋词进行了第一次创新。 他创作了大量慢词,擅长写相思、游愁。 他经常运用叙事和线条描写的手法,语言粗俗,充满平民色彩,从而产生了《处处有口井》。 “喝水处处可唱柳诗”的广泛影响。 说到苏轼,歌词又变了。 苏轼打破了诗歌的界限,拓展了词的题材,提高了词的意境,丰富了词的表现手法,创造了豪放的诗风格,使词从音乐的束缚中解放出来,成为独立抒情。 诗意风格。 北宋后期,词坛主流回归雍容,代表人物是秦观、何柱、周邦彦。 秦词柔和、婉约、优美,辞藻情感兼备,被视为优美派的正统。 与黄庭坚并称“秦齐黄酒”。 贺词的语气多样,刚柔相济。 直至周邦彦词再次发生变化,体现了宋词的深化和成熟。 周邦彦精于韵律,善写慢词,以思取胜,词风优美精致,对南宋格律派、风雅派诗人影响很大。 南北宋之交,我国古代最杰出的女诗人李清照创造了词朴、意深、品格真实的“易安体”。 她善于提炼书法意蕴,擅长白描,非常擅长做慢工。 早期的诗歌多写情爱,清丽淡雅; 后期的诗则抒发了人生感悟和家国思念,苍凉惆怅。 南宋初期,张元谦、张孝祥、朱敦儒等诗人大多经历过靖康革命,因而以诗歌为武器,抒发爱国情感。 辛弃疾是南宋最伟大的爱国诗人。 他继承了苏轼,但采取了更广阔的做法,将宋词的思想境界和精神面貌推向了辉煌的高度,在词的艺术表现上取得了新的突破和发展。 辛的诗风格多样,有的刚烈豪迈,有的缠绵哀怨,清新活泼,尤其能刚柔相济。 在辛弃疾的影响下,陈亮、刘果以及后来的刘克庄、刘陈翁等人形成了强大的辛派爱国诗人群体。
南宋后期,宋金冲突,政局相对稳定,出现了以姜夔、吴文英、石大足、张彦、王宜孙等为代表的公制词派。其中,突出的就是姜夔和吴文英。 两人同为宗法周邦彦,但蒋的诗清丽秀逸,吴的诗浑厚秀丽。
元明时期词开始衰落,清代出现复兴。 清初,陈维嵩仿苏、辛之豪气,创立“阳羡词派”; 朱彝尊仰慕蒋、张志庆空,创立“浙西词派”; 纳兰性德善写小令,善画白描,以情感取胜。 风格与皇后李钰十分相似。 清代中叶以后,以张惠言、周济为代表的“常州词派”纠正了浙派的偏差,论述了词的要点,十分重视词的社会作用。 其影响一直延续到现代。
论中国古典诗歌的文体演变
一、中国现实主义文学的源头——《诗经》
《诗经》是我国最早的诗歌总集,共收录周代诗歌305首。 原名《诗》或《诗三百首》,最早被汉代儒家称为《诗经》。 现存《诗经》为汉代毛衡所传,故又称《毛诗》。
据说《诗经》里的诗都有当时可以传唱的歌词。 按音乐性质可分为风、雅、歌三类。
《诗经》是中国诗歌的源头,是中国诗歌史的光辉起点。 它的形式多种多样:史诗、讽刺诗、叙事诗、情歌、战歌、颂歌、季节歌曲和劳动歌曲。 它内容丰富,反映了周代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如劳动与爱情、战争与徭役、压迫与反抗、风俗与婚姻、祭祖与宴会,甚至天象、地貌、动物、植物等。 , ETC。 。 可以说,《诗经》是周代社会的一面镜子。
《诗经》在形式上是四言诗,比如我们学过的《关雎》、《蒹葭》。 就它的语言而言,我们的很多成语都来源于它,比如爱情往复、一日三秋、长寿无疆等等。内容由学生回答)。
2.中国文学浪漫主义的源头——楚词
《楚辞》是战国时期大诗人屈原所创的一种诗体。 作品运用楚地(今两湖地区)的文体和方言韵律,描写楚地的山水、人物、历史风情,具有浓郁的地方特色。 汉代刘向将屈原的作品和“继承曲赋”的宋玉等人的作品编成一部集,名为《楚辞》。 成为继《诗经》之后对中国文学产生深远影响的一部诗集。
屈原(公元前340年—公元前278年),“楚辞”的代表人物,中国文学史上最早的爱国诗人。
屈原的代表作《离骚》是我国古代最长的浪漫主义抒情诗,也是《楚辞》的代表作。 于是,世人称《楚辞》为“宋体诗”,并与《诗经》并称“诗嫂”或“风嫂”。
《楚辞》的句式是“七字”。 近代以来,人们越来越趋向于一个共同的认识,那就是七言诗主要源于《楚辞》。
3、韩馥
汉代文人的主要诗歌形式,因我们还没有了解相关作品,这里就不详细介绍了。
4、《古诗十九首》——五言诗成熟的标志
《古诗十九首》这个名字最早出现在萧统编着的《昭明文选》中。 关于这十九首古诗的作者,历来有很多猜测。 然而千多年来,各种猜测因证据不足而未能得到证实。 这十九首古诗的作者不仅难以辨认,而且其成书年代也十分模糊。 最常见的说法是,这十九首古诗是“两汉诗”,也就是说,它们既包括西汉作品,也包括东汉作品。 今天普遍的观点是,这十九首古诗都是东汉末年写的。 其实,无论其作者是谁,作品创作于何时,这些都不是最重要的。 最重要的是,这十九首古诗不仅是文人创作最早、最成熟的五言古诗,而且读起来也很受人们欢迎。 他们还可以获得情感共鸣。 里面描写的情绪大致有三类:一是离别的悲伤,如《牵牛星》; 另一个是挫折中的挫折; 三是对生命无常的恐惧。 这三种情绪是人类共有的普遍情绪基调。 因此,读者在阅读这十九首古诗时,情不自禁地将自己的情感色彩融入其中,自然更容易产生共鸣。 这也是为什么这十九首古诗流传千余年,至今仍深受读者推崇的原因。
正如我们从《遥远的牵牛星》中了解到的那样,“遥远的牵牛星,一条明亮的河流,一个汉族姑娘。/纤细的手,纤细的手,扭来扭去。/整天未完,泪水冷如雨。/河水清浅,江河清浅,还要多久?/水满水,脉无语。” 这首诗描写了天上的一对情侣——晨牛和织女,但视角却是在地上,从第三者的眼睛观察到情侣分离的痛苦。 这首诗共十六行,其中六行叠韵词,即“远”、“娇娇”、“纤细”、“盈盈”、“脉”。 (该内容由学生回答)这些重叠的词使这首诗简单明了,充满趣味。 尤其是最后两句,若满怀离异的少妇形象跃然纸上,意蕴深远,风格完整,是极为难得的绝美句子。 可以说,这首诗达到了很高的艺术水平,使这些诗成为中国五言诗成熟的标志。
5.乐府诗
中国中古时期的汉魏晋南北朝时期,中央政府一直设立乐府,这是管理乐曲的专门官方机构,负责收集、编纂各种乐曲。 ,给它们配诗并歌唱。 这些用音乐演唱的诗歌称为乐府诗,也简称乐府。 乐府原指乐府,后亦泛指乐府诗歌。 现存大量的乐府诗,其中不少是民歌集,更多的是文人的作品。 这两个方面都有很多优秀的作品。 大量的文学作品都不同程度地受到民歌的影响。 乐府诗本来是有音乐伴奏的,但后来很多文人作品都是只用乐府体写的,没有音乐。 唐代新乐府词尤其如此。
乐府诗人按地域一般分为南朝乐府诗和北朝乐府诗两类。 南朝乐府诗的歌词大多描写男女之间的爱情。 感情温暖缠绵,却显得狭隘单调。 形式一般为五字五句(但不直斜),语言清新自然。 北朝乐府的内容比较广泛,涵盖了战争、兵役、婚姻、爱情、人民贫困生活等各个方面。 姿势也很短,大多是四句。 他们的表达大方豪爽,语言豪爽豪爽,风格与南朝乐府完全不同。 例如,《木兰诗》就是一首长篇叙事诗。 它塑造了光辉灿烂的女性形象,极具艺术性,因此深受后世读者的喜爱。
唐代许多诗人借用“乐府”旧称,创作了大量的乐府诗。 一些诗人还创造了新的题材,创作了乐府诗。 因此,后人把这些学习“乐府”的技法和风格而创作的诗歌称为“古体”。 这类作品如李白的《即将进酒》、《宣州谢跳楼送别校秘书书云》、岑参的《白雪歌送吴判官回京》等。
【中国古典诗歌发展史简介】相关文章:
古典诗词中的梦作文11-23
描写友谊的古典诗词12-15
我与古典诗词作文11-15
黄庭坚生平及诗词简介11-25
中国诗词大会三篇论文09-09
杜牧传记与诗歌鉴赏10-04
中国诗词歌赋百科全书04-13
历史人物欧阳修简介12-21
王之焕个人简介及诗歌欣赏10-06
王安石生平及诗词精彩介绍10-23
很赞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