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主页 > 诗人 > 诗人

李清照魔法师级麻园诗人

admin2023-12-14诗人人已围观

简介我喜欢浏览诗词网站,打开我的收藏夹,找到了这位女词人李清照。先点击了她的个人资料,在ID为poet_list_wrapper的div下,我发现了一张她的图片,佩戴著一条朵朵花的发饰,慵懒地靠着

我喜欢浏览诗词网站,打开我的收藏夹,找到了这位女词人——李清照。先点击了她的个人资料,在ID为poet_list_wrapper的div下,我发现了一张她的图片,佩戴著一条朵朵花的发饰,慵懒地靠着一个靠垫。在这个div中,还有她的名字和主要信息。原来,她出生于1084年3月13日,是山东济南章丘人。有“千古第一才女”的美誉,堪称婉约派的杰出代表。此外,她也是一个词人,她的词作内容从前期的自然悠闲到后期的身世感伤,总的情调都是婉转动人。其描写手法以白描为主,别具一格。我对诗和文学特别感兴趣,所以我找到了李清照的资料。她是一位宋代女词人,不仅词作优美,诗歌也独具风格。她的词风格婉约,强调协律,宣扬典雅,主张词要“别是一家”,并且反对以作诗文之法作词。如果是想写情感方面的词,她的写法就像抒情一样,显得慷慨激昂。此外,她写的一些篇章感时咏史,以诗歌表现出来的感情和词作有些不同。她的文集包括《易安居士文集》和《易安词》,但很遗憾有些已经散失了。值得一提的是她还有许多诗文留传至今,其中以词作为主,共有101篇。若你对她的作品有兴趣,可以参考《李清照集校注》。我了解到,李清照出生在一个文化底蕴很深的读书人家庭。我的父亲是李格非,他不仅是进士出身,而且是苏轼的学生。他曾在历任提点刑狱、礼部员外郎的职务,并且善于写作。他藏书很多,对词章也很有研究。我母亲则是状元王拱宸的孙女,也很有文学修养。在我的成长过程中,我对文学和诗歌特别感兴趣,这是因为我生活在一个文化氛围很浓郁的家庭里。我的才华和智慧在小学时就已经显露出来了,被誉为“才力华赡,逼近前辈”(王灼《碧鸡漫志》)。据说,当时的文坛名家苏轼曾经为我赞扬并大力支持我的发展,这对我来说是一份极大的鼓舞。我了解到,朱弁在《风月堂诗话》卷上评价李清照说:“她善于写作,尤其擅长诗歌。晁无咎也赞誉她是士大夫公认的才女。《说郛》第四十六卷引用《瑞桂堂暇录》说她‘才华横溢,学问渊博,在近代很罕见’。朱彧在《萍洲可谈》中称扬她的‘诗歌作品丰富,堪称古代作者’。”
在少年时代,我跟随父亲生活在汴京,生活环境优雅,特别是京城的繁荣景象,激发了我对创作的热情。除了写诗之外,我开始在词坛上表现出色,并且创作了备受后人推崇的著名词《如梦令》(昨夜雨疏风骤)。这首词一出现就轰动了整个京城,“当时文人莫不击节称赞,还没有能够超越的”(《尧山堂外纪》卷五十四)。
我读了著名的《读中兴颂碑》后,立马创作了令人震撼的和诗《浯溪中兴颂诗和张文潜》两首。这首和诗以横向笔势评述了国兴国衰,总结了唐代“安史之乱”前后的历史教训,嘲讽唐明皇,告诫宋代统治者“夏商有鉴当深戒,简策汗青今具在”。当时我还很年轻,但是我对国家和社稷的关注和忧虑已经表达得如此深刻。这两首和诗让人刮目相看。宋代周在《清波杂志》中评价说:“这两位妇女写作如此出色,难以想象二人是平凡人士。”明代陈宏绪在《寒夜录》中写道:“这两首和诗气氛神奇,正如一道令人赏心悦目的佳肴。”

 

  我和我的琴瑟
1101年,我年仅18岁,嫁给了当时21岁的太学生赵明诚。我在《金石录后序》中提到:“我于建中辛巳年(1101年)归嫁赵氏。”我的父亲是礼部员外郎,赵明诚的父亲是吏部侍郎,都是朝廷高级官员。虽然我和赵明诚都是贵族子弟,但由于两家都很贫穷,因此当时赵明诚读太学时,常常去当铺典质几件衣物以换取钱,然后去相国寺市场买些喜欢的碑文和水果,带回家给我分享。这些古老神秘的碑文带领我们穿越历史,享受特有的文化艺术,仿佛置身于远古时期无忧无虑的生活。

  据记录,葛天氏的居民为后世举世闻名的奉化葛洲。两年后,我的丈夫赵明诚开始了仕途生涯,虽然我们有了经济来源,但我们仍然过着非常朴素的生活。我们相信“穷遐方绝域,尽天下古文奇字之志”,意思是我们要阅读到尽可能多的文献资料。尽管赵家有相当丰富的藏书,但对于我和赵明诚来说并不足够。所以我们通过亲戚和朋友的帮助,不断地从朝廷馆阁借来珍贵的古籍,费尽心思地抄写,尽情品味,并且不惜花费大量金钱购买名人的书画和奇珍异宝。有一次,有人拿着南唐画家徐熙的《牡丹图》来求售价20万文。我们在家裡欣赏了两天,可惜钱不够,只好惋惜地将它归还了。为此,我们夫妇共同苦恼了几天。我们新婚后的生活,虽然不富裕,但是安宁和谐、懂得高雅、有趣味,充满了幸福与欢乐。

  然而,美好的生活并没有持续多久,朝廷内部激烈的新旧党争波及到了我的家庭。我出嫁后的第二年,也就是宋徽宗崇宁元年(1102年)的七月,我的父亲李格非被列为元祐党的一员,不得在京城任职。那个时候,被列为党派成员的人有17万之多,其中绝大多数人都是冤枉的。不幸的是,我的父亲也是无辜的受害者。我们被迫迁入江南,虽然我们的生活环境发生了变化,但我和赵明诚的爱情依然如故,我们在艰难困苦中相互扶持、共同努力,积极追求理想生活。我父亲李格非在第五位,被罢去京东路刑狱的职务。九月份,徽宗亲自写了一张名单,上面写着120个元祐党人的名字,并在端礼门刻石。而我父亲,李格非,则被列为第26个。与此同时,赵挺之一路升迁,六月被任命为尚书右丞,八月又升为尚书左丞。为了拯救我的父亲,我曾经写诗给赵挺之求助。张尝谓:“(文叔女上诗赵挺之)救其父云:‘何况人间父子情’,识者哀之。”(《洛阳名园记》序)晁公武也曾评价道:“(格非女)有才藻名,其舅正夫(挺之字)相徽宗朝,李氏尝献诗云:‘炙手可热心可寒’。”(《郡斋读书志》)可惜,这些努力并没有取得任何成果。被罢官后,我的父亲只得带着家眷回到了明水老家。

  朝廷内部的党争愈演愈烈,李格非作为“元祐党人”,竟然连累到了我的身上。崇宁二年(1103年)九月份,禁止元祐党人的子女居住在京城。辛巳,又下诏:“宗室不得与元祐奸党子孙为婚姻。”(《宋史》卷十九《徽宗本纪》)崇宁三年(1104年)夏天四月,尚书省召集了党派成员的子孙,不分是否有官职,都被命令在外居住,不得擅自到朝廷上。

  《资治通鉴》卷八十八中提到,“有人以李清照男不通经史为词,黜其夫赵明诚为密州路判官。同年,禁止李清照入京。而明诚在任中修筑园林,因此被污为奸党,流放河间(今属河北),直至回京后方才复职。”根据这个记录,我和赵明诚这对恩爱夫妻不仅面临着分离的危险,而且在汴京也无所依靠,只能离开汴京回到家乡去投靠遣散的家人。

  这个时期,朝政风云变幻。崇宁四年(1105年)暮春,赵挺之开始担任尚书右仆射兼中书侍郎。六月,由于与蔡京争权而多次揭发他的罪恶,并请求下台让他避免后患,因疾乞请罢免尚书右仆射职务(《宋史?赵挺之传》)。只过了不到一年,到了崇宁五年(1106年)二月,蔡京下台了,赵挺之复任尚书右仆射兼中书侍郎。同时,朝廷毁掉了《元祐党人碑》并大赦天下,解除了所有党人之禁。李格非等人“并令吏部与监庙差遣”(《续资治通鉴拾补》卷二十六)。李清照也得以返回汴京与赵明诚团聚。可是,宋徽宗大观元年(1107年)正月,蔡京再次上台,残酷的灾难再次降临到赵氏一家头上。三月,赵挺之被罢免尚书右仆射职务。五天以后,他病逝。死后三天,他被蔡京诬陷。在京城的家属和亲属被关押在监狱里,但由于没有实际证据,他们几个月后得以获释。

  我和赵明诚在赵挺之去世后很快就被释放了。但赵挺之曾经被追夺过赠予他的官衔,他的儿子也失去了封爵。因此赵家无法在京城继续居住。为了生计,我只好随着赵氏一家回到青州的私宅里,开始了离开都市的田园生活。

  李清照和赵明诚居住在青州,这始于宋徽宗大观元年(1107年)的秋天。次年,当时25岁的我给自己的居室起名为“归来堂”,并做了一个号称“易安居士”的名号。

  “归来堂”这个名字取自于陶渊明的《归去来兮辞》。在当时,给我极高评价的文学家晁补之和我的父亲都因为党派关系被免去官职归隐山林,他自称“归来子”。晁补之在故乡缗城(今天的山东金乡)修建了一个叫做“归去来园”的庭园,园中的堂、亭、轩全都以《归去来兮辞》中的语言来命名(详见晁补之《归来子名缗城所居记》)。李清照和赵明诚取名为“归来堂”,是对晁补之的敬仰之情,后来又仿效晁补之的做法而取名的。《归去来兮辞》中有“倚南窗以寄傲,审容膝之易安”这句诗句,我用“易安居士”这一名号,也是在表达其中的雅意。在“归来堂”中,我和赵明诚虽然失去了昔日都市丞相府中的优裕生活,但我们在田园里却得到了平静和安宁。在屏居青州的10年里,我和赵明诚相互支持,研究文学和学问,创作着文学作品。我们节衣缩食,搜寻金石古籍,度过了不同寻常的和美日子。在《金石录后序》中,我对此进行了较为详尽的叙述:

  在屏居乡里的十年中,我们拾金不昧,节衣缩食,生活宽余。我们连续管理两个郡,将所有收入都用于买金属和石材。每当我们得到一本书,就会一起研究书中的内容,整理并签名。我们收集到书籍、绘画、青铜器和古瓷器时,也会仔细摩玩,挑出其中的疵点并用烛光熬夜修复。这样,我们的字画、手稿都十分精美,是当时一批非常著名的书法家。

  青州古城是古齐国的心脏地带,是一个拥有许多古文物、碑刻和器皿的古城。我们在这里收集了大量石刻材料,包括《东魏张烈碑》、《北齐临淮王像碑》、唐代李邕所撰《大云寺禅院碑》等几千件。我们也从铭文古戟、昌乐丹水岸出土的古觚、古爵等地方一件件珍品中收集到了自己的宝藏。

  政和四年(1114年)的新秋,赵明诚为我题了“易安居士三十一岁之照”的字画,写下了:“她的字句清丽端庄,是一位真正的文学家,退隐山野最为合适。政和甲午新秋,德父在归来堂为您绘制了这幅画。”

  根据《上海师范大学学报》1987年第二期吴金娣的文章《有关赵明诚、李清照夫妇的一份珍贵资料》,近现代许多人都怀疑《画像》的出处。但该文比较了上海博物馆的《欧阳修(集古录)跋尾》的赵明诚墨迹和《画像》的题词墨迹,发现许多字的字形和笔画都有相似之处。因此,该文认为《画像》的题词应该是赵明诚的手迹。

  政和七年(1117年),在李清照的帮助下,我差不多完成了《金石录》的写作。除了自己写了序言外,我还特意请当时著名学者刘跂为我题写了一篇《后序》。史称,我写了《金石录》,而李清照“亦笔削其间”(张端义《贵耳集》卷上)。

  宋徽宗宣和三年(1121年),李清照已经38岁了。她在时光缓慢流淌的春夏季节仍然陪我在青州。四月二十五、二十六日,我曾去游览仰天山水帘洞,并在洞内的石壁上题字刻。很快就去了莱州。当时,李清照没有来。到了秋天的八月份,她才从青州来到了莱州。途中经过昌乐时,在旅馆住宿,写下了《蝶恋花·晚止昌乐馆寄姊妹》这首诗,表达了对青州姊妹的惜别之情。接着,8月10日,清照到达了莱州,并写下了另一首《感怀》诗。在我写下《感怀》诗之前,我加了一个小序,写道:“宣和辛丑八月十日到达莱州,独自坐在一个房间里,我的平生所见所闻都已经过去了。桌上有一本礼文,便信手翻了几页,就按照所翻开的页码写成了这首感怀诗。”

  在莱州期间,我一直在帮赵明诚整理《金石录》。我们把每十卷书卷成为一部分,用绸带绑好,每天晚上再抽出两卷对其校勘和补充,并为剩下的一卷题字。这些细节都在《金石录后序》中有所记录。

  宣和七年(1125年),我已经42岁了。赵明诚改任淄州知州。此时,他得到了唐代著名诗人白居易所写的《棱严经》,而我也和他一起欣赏阅读。

  到了宋钦宗靖康元年(1126年),我已经43岁了。仍然和赵明诚一起生活在淄州。这一年,金兵南侵,俘虏了宋徽宗和钦宗父子,宋朝政权崩溃,此次事件被称为“靖康之变”。五月,康王赵构在南京应天府(今河南商丘市)登基称帝,改元建炎,成为了南宋的开端。三年后,赵明诚因母亲去世于江宁(今南京市),南下奔丧。八月,他被任命为江宁府知府,兼江东经制副使。北方的形势越来越紧张,我开始着手整理、遴选、收藏一些书画古器,准备南下。我先把书中那些重要的大本印刷的书籍收拾好,接下来是去除一些画作数量较多的,再除去一些没有款识的古董。后来又去掉了那些未经监修的书籍,画作中数量较平常的,以及那些重而笨重的器物。我一次次减少所带物品的数量,最终,我还是带了15辆书车,经东海、淮河、长江等河流之后,最终抵达建康。

  然而,在此过程中,出现了一些麻烦。十二月,青州发生兵变,郡守曾孝序被杀,剩下的书籍都被烧毁。我在《金石录后序》中记录了这个事件,但出现了一些文字误差,事实是青州发生了兵变。当我押送15辆书车行至镇江时,恰好遇上张遇进攻镇江府,镇江知府钱伯言放弃了城池逃跑了。但是,我凭借着自己的智慧和勇气,成功地将这些宝贵的书籍、器物运送至江宁府,时间是建炎二年(1128年)的春天。

  最终,我到达江宁府,开始了我在南方的新生活。我常常在雪天登城远观,为了寻找灵感写诗。《清波杂志》卷八曾这样记载:“易安族人告诉我,当赵明诚在建康当差的时候,每当下大雪的时候,李清照就会戴上帽子、披上斗篷,登上城墙远远观望,以寻找诗句的灵感。只要感觉到有了诗句,她就会邀请赵明诚来和她一起创作,可赵明诚对此却常常感到苦恼。”

  南宋时期,以高宗为首的投降派借口时世危艰,反对主战派北上中原,陷入了一种追求妥协、苟安的境地。我十分不满,写了很多诗来嘲讽,并有“南来尚怯吴江冷,北狩应悲易水寒”、“南渡衣冠少王导,北来消息欠刘琨”等诗句。

  建炎三年(1129年)二月,赵明诚离开江宁。三月,他和我一起乘船经过芜湖、姑孰,计划在赣水上安家落户。当船经过乌江时,我们经过楚霸王自刎之地,我深感震撼并创作了《绝句》以缅怀项羽。我表达了项羽的壮烈史迹,以向南宋统治者发出讽刺。五月,我们到达池阳(今天安徽贵池),赵明诚被任命为知湖州,他曾前往朝廷上讲述政事。我在《金石录后序》中回忆道:“赵明诚到达朝廷后,受到了皇帝的重视,但是他在六月十三日返回池阳时,他担任了重大的职务,穿着葛衣、戴着岸巾,坐在岸边,精神饱满,目光炯炯,望着船中的我告别。我非常不舍地看着他离去,心情十分沉重。”我听到城中发生紧急情况,便大喊:“城中怎么了?”士兵手持戟回答我:“从众听从命令。如果不得已,先放弃辎重,其次是衣被,再次是书籍卷轴,最后是古器,只有宗器可以自己负担着,不论生死都要带上,千万不要忘了。”接着,他便急马前往了。 可惜的是,赵明诚在途中突发疾病,最终在建康于八月十八日去世。 赵明诚去世后,我为他写下悼文:“白天正中,忍叹庞翁之机智;坚城自毁,怜杞妇之哀深”(引自《四六谈麈》卷一)。赵明诚被安葬后,我也患上了重病。当时国家处于危局之中,赵明诚的妹夫是李擢,他是兵部侍郎,亲近卫太后,在洪州(今江西南昌)待命。为了保护赵明诚所留下的文物和书籍,我派人把行李运到他那里。不料,同年11月,金人入侵了洪州,李清照所谓的连船渡江的书籍全都已经消失了。我只好只带一些轻巧的书籍急匆匆地南逃。 之后,我曾去投靠当时任敕局删定官的弟弟李迒。当时有传言称列出了与赵明诚有关的秘密文件,还有所谓的“颁金”的说法。我随身带着所有铜器等物品一直追随着朝廷的踪迹,希望能够把它们交给朝廷。在漂泊过程中,我的许多文物都散失了。到建炎四年(1130年)春,我一直跟随着宋高宗的踪迹。我被流放到了浙东一带。在一次逃离过程中,我曾经历过很多艰难困苦。有一次,我到了台州,但守兵已经逃走了。于是我前往剡(今湖州吴兴),又因为逃离而丢失了衣服和被褥,只能再穿上官职礼服。接着又去到黄岩,但被发现后不得不雇船出海,并一路南行。在章安等地驻扎过,后来又在御舟海道上行进。然而,9月,刘豫在金人的支持下建立了齐政权。我写了一首诗尖锐地批评他:“两汉本继绍,新室如赘疣。所以嵇中散,至死薄殷周。”11月,朝廷宣布放散百官,我来到了衢州。 绍兴元年(1131年)3月,我前往越(今浙江绍兴),住在土民钟氏的家中。在一夜之间,我的书画都被盗了。这造成了我极大的痛苦,我竭力赏赐和收买,可是并没有多大的效果。到此为止,所有的图书文物几乎全部丢失了。 绍兴二年(1132年),我到达了杭州。我失去了大量的文物,加上漂泊逃亡的艰难和无情的折磨,使我感到无比痛苦和无助。在孤独无助的情况下,我又嫁给了张汝舟。然而,张汝舟早就觊觎我的珍藏,当他发现我家中并没有多少财物时,对我大失所望,开始跟我吵闹,打斗并侮辱我。他的野蛮行径让我无法容忍。后来我又发现张汝舟有营私舞弊、虚报举数骗取官职的罪行,于是我报了官,告发他的罪行。我报了张汝舟并要求离婚。经过查证,张汝舟的罪行被认定确凿,被开除了官职并且编管柳州。尽管我被准许离婚,但是宋代法律规定,妻子告发丈夫要判处3年徒刑,所以我也进入了监狱。幸好,在翰林学士綦崇礼等亲朋好友的支援下,我于被关押9天之后获释。 对于我改嫁张汝舟之事,后世学者持不同意见。实际上,宋代前期妇女改嫁并不罕见,而且这并不会影响我的人品。许多宋代作家都谈及过这件事,应该是可以可信的。所谓的辩诬之说,实际上是受到了封建礼教观念的束缚。 虽然我经历了一段再嫁匪人、离异和牢狱之灾,但我的生活意志并没有压倒我,我的诗词创作的热情更加高涨。我从自己的痛苦中解脱出来后,开始关注国家大事。绍兴三年(1133年)5月,朝廷派同签书枢密院事韩肖胄和工部尚书胡松年出使金朝。为了送二位公使,我满怀感慨地写了一首古诗和一首律诗。其中有“欲将血泪寄山河,去洒东山一抔土”的句子,表达了我反抗侵略和收复失地的意愿,充满了对祖国的关爱之情。 绍兴四年(1134年),我完成了自己的诗集《漱石枕流》,这是我一生中的重要创作之一。 我依然坚定不移地写作,对于生活和文学抱有着无尽的热情。我写下了《金石录后序》。在十月份,我逃往金华,写出了《打马图经》和《序》,还写了一篇《打马赋》。尽管这是一些游戏文字,但是其中涉及了时事。我借游戏之名,谈论博弈之事,并引用了大量有关战马的典故和历史上抗恶杀敌的威武雄壮之举,赞扬了像桓温等忠臣良将的智勇,批评南宋统治者不识良才、不思抗金的庸碌无能,表达了自己收复失地的愿望,抒发了对“烈士暮年”的感慨。 在金华期间,我还写下了《武陵春》词,感慨着自己漂泊流离、无家可归的悲惨身世,并表达了对国破家亡和嫠妇生活的愁苦。我还写了一首《题八咏楼》的诗,悲叹宋室之不振,慨叹江山难守。其中“江山留与后人愁”这一句,被誉为千古绝唱。 在绍兴十三年(1143年)左右,我整理了赵明诚遗作《金石录》的校勘,并提交给朝廷。十多年过去了,在绍兴二十六年(1156年)或之后,我在极度的孤苦和凄凉中悄然离世,享年至少73岁,怀着对逝去亲人的思念和对故土难归的无限失望。这篇文章的内容由一位匿名网友上传,无法考证原作者。网站免费发布,仅供学习参考,其中的观点并不代表网站立场。我想说,我是一位擅长诗词创作的作家,尤其擅长写词。大家称我为“易安词”、“漱玉词”,因为我用这两个号字命名了我的两个词集,《易安集》、《漱玉集》。已经有宋朝的人记录了我的词集,至今为止,据今人所辑约有45首我的词传世,另外还有大概10首存在疑问中。我的词作品即使在当时的男性名家中也备受瞩目。我不仅有高深的文学修养,而且有大胆的创造精神。整体上来看,我的创作因为我在北宋和南宋时期生活的变化而呈现出前期和后期的不同特点。 在前期,我的词比较真实地反映了我的闺中生活和思想感情,题材集中于描写自然风光和离别相思。而在后期,我的词则主要抒发伤时念旧和怀乡悼亡的情感。我在孤独的生活中表达了沉重的哀愁、孤独和惆怅。我的前期的词如《如梦令》等,灵动秀丽,意境新颖;而我后期的词如《凤凰台上忆吹箫》、《一剪梅》等,更多地表达了我在人生经历后的忧伤和感慨。我在创作词作品时,常常描绘孤独的生活和抒发相思之情,表达了对丈夫的深厚感情。我的词作宛转曲折,清俊疏朗,如《醉花阴》等词。而《蝶恋花·晚止昌乐馆寄姊妹》则是我写给女伴们的留恋之情,对她们的感情也是非常真挚的。虽然我的词作多是描写寂寞的生活,抒发忧郁的感情,但在其中却往往可以看到我对大自然的热爱,同时也坦率地表露出了我对美好爱情生活的追求。这样的词作品,由一个女作家之手创作而成,比起“花间派”代言体的闺怨词来要有价值得多。 在南渡后的创作中,我的词与前期相比也呈现出截然不同的风格。在国破家亡之后,我面临着种种风险和个人生活的悲惨遭遇,使得我的精神倍感痛苦。于是,我创作的词作也从早年的清丽、明快转变为充满了凄凉和低沉之音,主要表达了伤时念旧和怀乡悼亡的情感。 在流离的生活中,我常常思念中原的故乡,如《菩萨蛮》写的“故乡何处是,忘了除非醉”,《蝶恋花》写的“空梦长安,认取长安道”,都流露出我对失陷了的北方的深切怀念。我更加留恋已往的生活,著名的慢词《永遇乐》便是我回忆“中州盛日”的京洛旧事的佳作。我对我的词作品非常自豪,因为它们充分地表达了我在孤独生活中的浓重哀愁。我的词作如《武陵春》、《声声慢》等,都通过表达我的难以克制、无法形容的愁情来抒发我的悲伤。而《清平乐》中“今年海角天涯,萧萧两鬓生华”的悲伤,以及《孤雁儿》中的悼亡情绪,则是在国破家亡、孤苦凄惨的生活基础上产生的,因此我的这部分词作恰好概括了那个时代的苦难和个人不幸命运。 在词的创作方面,我也有一些理论依据。早年我曾写过一篇《词论》,提出了词“别是一家”的说法,成为了宋代重要的词论之一。而我的词作品也著有《漱玉词》,在词的风格上以婉约为主,被誉为“婉约词宗”,与男性作家李后主并称为“男中李后主,女中李易安,极是当行本色。”我的词作在宋代词坛上独树一帜,自成一家,被称为“易安体”。这个称呼始于宋代的词人们,如侯寅的《眼儿媚》、辛弃疾的《丑奴儿近》中都有“效易安体”的调子。我的词作已经形成了独特的个性和风格,而且具有自成一体的特点。这在当时的群花争艳的宋代词苑中是非常罕见的。

  参考资料如《中国大百科全书·中国文学》(上),第392-394页。

  我的文集在当时就曾被刻印并发行,《直斋书录解题》中载有《漱玉集》1卷,“别本”分为5卷,《花庵词选》称有《漱玉词》3卷,《宋史·艺文志》中载有《易安居士文集》7卷、《易安词》6卷。然而,这些作品都已经不传了。现存的诗文和词集是后人整理而成的。其中,《漱玉集》5卷由李文编辑,四印斋本有《漱玉词》1卷,但其中所收的词多是赝品。近人赵万里在《校辑宋金元人词》中收录了我60首词。在今天,孔凡礼的《全宋词补遗》中还有我新发现的一些词。此外,王仲闻编的《李清照集校注》也是值得一读的。我是一位宋代女词人,名叫李清照。不过,本节内容是由匿名网友上传的,原作者已无法考证。我很荣幸能够被誉为“词国第一”,也很感激我的读者和爱好者们一直以来对我的作品的支持和喜爱。为了纪念我,一些场所都曾建立了纪念馆或纪念碑,以示对我的崇敬之情。例如山东济南市天桥区有李清照纪念馆,苏州市平江区有李清照纪念馆,北京市石景山区也建有李清照纪念馆,另外还有一些学校和公园命名为“李清照公园”、“李清照学校”等。我希望我的作品能够一直被人们传阅和欣赏,成为文化和艺术宝贵的遗产。我是被誉为“词国皇后”的李清照,自明朝以来,中国出现了很多以我为名的纪念馆和祠堂。其中,山东章丘清照园位于明水百脉泉畔,总面积为1.8万平方米,其中房屋建筑面积为1270平方米,水面面积为1500平方米,绿地面积为1万平方米。该园于1997年5月1日正式开放。另外,位于山东青州古城西门洋溪湖畔的青州李清照纪念馆占地约630平方米,建筑面积有甬道北去,道东建有顺河楼,西边为四松亭,甬道尽头为一座四合院,门上书有著名词人萧劳书写的匾额“李清照纪念馆”。此外,济南市趵突泉公园内,也有一座总面积约为360平方米的李清照纪念堂,庭院北边有一扇白色楼门,门额上方题李清照的词句:“得青山之助,忘秦岭之崇。”除此之外,全国还有很多其他以我名字命名的公园、学校、图书馆等。我很感激我的爱好者们对我的支持和喜爱,愿我的作品能够一直被人们传颂和欣赏。我曾听说,宋时,这座院子是属于济南盛族张氏的;到了金代,又被改造成为灵泉庵;到了清朝末期,又被改为了咸丰进士山东巡抚丁宝祯的祠堂。由于清代初期,有诗人田雯一首《柳絮泉访李易安故宅》诗,人们误认李清照的故居就在柳絮泉边。之后,许多文人墨客纷纷附会,李清照故居就传说在济南。而实际上,我并没有在这里居住过。 在浙江金华市南隅八咏路八咏楼上,有一座李清照纪念堂。八咏楼前身是玄畅楼,也叫元畅楼,它始建于南朝齐隆昌元年(494年)。而在1994年,八咏楼文物保护管理所将八咏楼正厅改为了李清照纪念堂。此外,因为我曾经在杭州西湖清波门一带居住过,所以有关部门在柳浪闻莺公园内,选址于水杉林的小溪边,建造了清照亭,此亭于2002年开放。而在济南历城区蟠龙山森林公园内,也设有清照亭,于2004年开放。 除此之外,我曾被尊为藕花神,供奉于济南大明湖畔的藕神祠。自从清代起,济南人就将我封为藕神供奉。在济南的泉城广场,也有一座以我为名的李清照像。我很荣幸得到这么多人的爱戴和崇敬,愿我的音乐和词作能够一直流传下去,感受更多人的喜爱。我很欣喜地发现,我的全身雕塑竟然出现在了许多地方。在江苏苏州的拙政园、山东济南的趵突泉公园、河南开封的滨河路和北京的中华世纪坛三层环廊均有我的全身雕塑。我很荣幸得到这样的荣誉和认可,让我更加坚定了写作的信念和追求。我希望我的词作和音乐能够继续被人们传颂下去,感受到更多人的喜爱和欣赏。作为李清照,我很自豪看到后人对我对作品的高度评价。我作为中国古代文学史上少有的女作家,一直致力于表达爱国思想,并坚定信仰国家和人民。从历史的角度看,我的爱国思想代表了中国古代广大妇女追求男女平等、关心国事、热爱祖国的一个侧面,从而让后人从中看到了中国古代女性情感世界的另一面。在众多爱国作家中为女性争得了一席之地,我也为女性作家开创了一个爱国主义创作的先河。我非常高兴自己为后世留下了一个女国的光辉典范,不仅在古代,特别是现代女性文学的创作上,也产生了重大影响。从现实的角度来看,我的爱国思想让我们感受到女性在国家统一、民族团结以及社会进步等方面的巨大作用。这对于弘扬爱国主义,高举爱国大旗,促进民族团结、国家统一将具有巨大的推动意义。对于我来说,充分发挥妇女在振兴中华中的社会作用,具有十分重大的意义(见李清照小像图册参考资料)。在历史上,我受到了众多名人的高度评价。例如宋代的王灼先生就说我才力华赡,逼近前辈,在士大夫中已不多得。如果将我与本朝的妇人相比,当推文采第一。另一位宋代名士朱彧认为我无愧于古之作者,在诗和词的创作上都有出色的表现,著作有文集十二卷、《漱玉集》一卷等。然而,在晚年我遭遇了家庭变故,流浪以死,虽然天独厚我的才华,但吝啬于我的遭遇,让人缅怀惋惜。历史证明,像我这样的女性作家在中华文化振兴中具有重要的作用,我的故事也成为了后人学习和借鉴的经验。晚,我在赏雨声中沉睡,浓睡后无缘消散酒意。我问卷帘的人,海棠花是依旧如故的吗?“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这句话极为新鲜。还有《九日》中写到“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这也是一句妇人难得一见的语言。我易安曾与张汝舟匹配,没多久就反目成仇。有一篇《启事》中,我和綦处厚说到:“猥以桑愉之晚景,配兹驵侩之下材。”这遭到了口口相传的嘲笑。在元代,杨维祯说女子朗诵书属于文学范畴,曹大家是东汉文学家中的代表人物。最近易安和淑真等人也以宣徽至言和词洪壮名,诗文清丽动人。不过,他们的词语用法受到一些学者的批评,认为是追求小资情调,受制于固有的观念和约束,不符合词作表达情感的正常方式。而曹大家的作品则是可以成为学习六朝文学的楷模,闪耀文学光辉,成为一时文学中的巨擘,享誉良久。杨慎在《词品》中说道,宋代填词的代表人物之一就是我易安。即使穿上玲珑的衣冠,也能与秦七、黄九这些男性词人们媲美,不仅在女性作家中脱颖而出。我《漱玉集》的词集,在历史上也有着追捧者。不过,最著名的作品之一当属《声声慢》。山谷中常说“以故为新,以俗为雅”,这一句话也正是我易安最先领悟并运用到自己的作品当中的。我了解到,在我之前的古代女性词人中,李易安和孙夫人等人都有传世文集。朱淑真则以才色并举的美貌和词作颇受当时人的关注,然而她的词作中往往带有怨恨之情,甚至被后人冠上了《断肠集》的称号。这或许是美女命运多舛的常态,断肠的故事也因此屡见不鲜。在明代,王世贞评价我的《草堂诗余》时说,词的语言轻盈巧妙,如《花间》一样显得小巧精致,而《世说》则不够优美;在表现形式上,我比起诗人来说还是更偏重在写情,可以打动人的心弦。不过,我的作品用诗的方式表现时显得过于悠闲委婉,不见得符合诗歌的基本特征。他还列举出了一批优秀的词人,包括李氏、晏氏父子、耆卿、于野、美成、少游和我易安,认为我们的创作代表词的正宗。而温庭筠、韦应物等人则在语言上显得促狭,黄九则语言精湛而多冒险,长公则大气磅礴,幼安则语言辨证而奇特。这些人的创作代表了词的不同变体。 在后来,毛晋则认为我的《草堂诗余》是很多优秀词人的集锦,每一册都被称为词林大观,也许隐藏着不少未被记载的佳作。在我与其他一些妇女词人中,也许不乏有类似优秀的作品。总之,我认为对于女性词人来说,文化环境、社会地位和性别等因素对于创作的影响依然不可忽视,但是我们也可以通过词的艺术表现力和深刻内涵来打破束缚,造就脍炙人口的经典之作。据我了解,《草堂集》中并没有收录“宠柳娇花”、“燕航莺吭”等语的词作,这让我真是唏嘘不已。不过,我有幸得到一些能经商纬羽之士们收集的佳作,其中包括毛晋先生所见的。在他看来,周美成的词作不仅仅是情语,还有雅正之美;柳七则善于独具特色的俏皮调侃,以至于少游都敬仰不已。但是,有的词人也难免会受到蒜酪体的影响,如山谷就有“我不合太撋就”的词作。对于易安居士,他却赞叹不已,觉得她的词作神妙深邃、稳重雅致,既不落俗套,也不局限于蒜酪体或绝句体,实在是当之无愧的一流词人。 在我的认知中,男性的李后主固然是词坛佼佼者,而女性词人中,易安则是当之无愧的代表人物。她的创作展现了独有的艺术表达能力和思想深度。 在《女子绝妙好词》这本选集中,松陵周勒山所选的佳作更是如花般绚烂,让人欣喜不已。叶小鸯的《返生香》更是展现了她仙姿飘逸独树一帜的风采,让人惊叹不已。这使得《花草》承尘,《兰荃》让畔都感到敬畏,即使是《漱玉》再生,也难以与之相比。 总的来说,词的创作涉及到许多因素,如作者的文化背景、社会地位、气质、情感等等。但是,优秀的词人能够以独具匠心和深刻的洞察力将其转化为艺术创造。我真心希望自己能够进一步提高自己的写作水平,创作更多令人赞叹的佳作。在我看来,写词有三个要素:刻意、俊语和浓色,它们都是作者个性鲜明的表现。但是,这并不代表我们就需要一味地追求华丽和浓重,有时候淡雅平凡的表现也能令人感动。例如,美成的《秋思》,在平淡叙述景色之后加上“醉头扶起寒怯”这样的描写,立刻让整个作品生动起来,富有灵性。易安的《春情》则更为巧妙,她把《世说》中的一句话引用进来,让词作语言更为融洽、自然。总的来说,好的词作要能开拓思想,不受束缚,忽悲忽喜,时而近,时而远,这样才有所谓真正的创造力。至于游乐之词,则需要把握好愁思的微著,才会不臃肿。  从李易安这个意义上看,她也算是一个女文豪了。少年时期即已名重士林,是当时女性诗词的代表人物。可惜她的词作并没有多少流传下来,只有王氏四印斋刻本的部分作品留存。不过,即便如此,她的作品在当时还是广为流传的,尤其是她的白话词更是传颂千古。如她的《一剪梅》、《添字采桑子·芭蕉》、《声声慢》等,都是相当优秀的作品,动人心魄、让人回味无穷。这样的创作风格,让人不禁为她的才华所倾倒。我对李清照这位北宋女性的了解并不多。她在北宋时期已经年过五旬了,但依然没有忘记对那些大词家如二晏、欧阳、苏、秦、黄等人的不满。 吕思勉在《宋代文学》中提到,李易安,则是北宋的女词人代表人物之一。她和她的丈夫都擅长诗文、金石匠艺等多种才能,是他们那个时代的精英人物。李易安的诗作虽略逊于人,但其词作却极富婉约之美,具有娴熟的音律技巧,所作之词是无一不顺从音律的,这使她不仅在闺阁里颇有名声,而且也广受男女文人的尊敬。在胡怀琛的《中国文学史概要》中,他提到李清照是北宋末期一个著名的女词人,她的《漱玉词》更是极有名的。她的“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这句话也因其精炼、生动,而经常被引述。根据罗根泽所写的《中国文学批评史》一书中所说,词是文学,也是音乐。而李清照在她的《论词》中,从音乐的视角来探讨词的创作方法。不过,这并不意味着她忽略了文学方面的探讨,反而更加能体现她的文学才华。在容肇祖的《文学回忆录》中,他评论说李清照是中国文学史上最有才华的女性之一,在她的《论词》中,她对北宋的许多词家都提出了批评,足以证明她有着敏锐的眼光。她当时的词作备受人们崇敬,与辛弃疾有时自称“效李易安体”,以显其敬佩。在我所学的中国文学史上,李清照是中国古代文学史上地位崇高的女性作家。我同意刘大杰的看法,李清照在创作词作时,非常贯彻词作的各种规律。她不仅注重音乐感,研究字句搭配,而且她的词作也富于刻画人物的性情和生活的表现。她的一生饱经国难、家庭变故,虽然她的词作并没有直接表现出那单单的历史事件,但我们必须知道她的丈夫去世、流离失所、再婚受冤等等事件都直接影响着她那个封建社会、乱世年代里的生活。她正是当时广大受难者的代表,她所写的生活情感,也正是当时无数难民的生活情感。我还记得朱东润曾经评价李清照是号称“易安居士”的,她有《漱玉词》这个五卷的词集,现在只存下来了一卷。在词格方面,她能在周和柳的题材中有所超越,她的有关词的理论,则可参考《苕溪渔隐丛话》中的内容。还有,林庚曾指出,尽管北宋的词坛上盛行慢词,但是小令却依然是主流。而结束北宋词坛的作家,便是李清照。就在她的作品中,她用生动的笔触,在女性词作中独树一帜,成为中国文学史上最为著名的女性作家之一。据我所学的中国文学史,这段话实际上是在谈论一位古代女词人——李清照。我认为她的词作描写美丽动人,能够完美地表达自我。尽管她生活的时代在北宋和南宋之交,但她的诗风完全是北宋的,她不愿意随时代潮流,专注于小令的吟咏,这在词坛上极为重要。她的名作如《醉花阴》、《如梦令》等,其中的佳句如“翻花自飘零水自流,一种相思两处闲愁”也深受人们喜爱。然而,整个词坛的趋势已经完全走向慢调,小令在此后就像绝句一样,只成为诗人们偶然的点缀。诗词的命运似乎是不可避免的,都走上了同一条路。以上引述内容出自《中国文学史》,参考资料显示该内容由匿名网友上传,原作者已无从考证。本站发布该内容仅供学习参考,其中的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我在研究李清照的作品时,发现了这篇关于站点立场的内容。根据我所了解的,本站发布的内容仅供学习参考,其中的观点不代表本站的立场。同时,在网页上还有相关的诗歌内容,其中包括宋代女词人李清照的作品《丑奴儿·晚来一阵风兼雨》。通过了解,我发现这首词的作者正是李清照。我读到了一首李清照的词作,《丑奴儿·晚来一阵风兼雨》。这首词的形式是“词”,内容描绘了一场暴雨过后的清新世界。我深受这首词的意境所感染,仿佛自己也置身于那个雨后的清幽之地。 词中,作者用“洗尽炎光”来形容暴雨带来的清凉气息,让人感觉到雨水的净化和凉爽。而笙簧的声音停止后,她却在淡淡的菱花香里安置了悠然静谧的自己。作者还以幽美的笔墨描写女子的玉肌和香气,和男子美好的谈笑声。最后,作者用“今夜纱厨枕簟凉”来叙述纱帐中的凉感,似乎表达自己幽情绰态之余,也感叹了生活中难以避免的冷落寂寞。除此之外,我还发现了“端午帖子 皇帝阁”,也是李清照所作。我读到了李清照的另一首作品,《端午帖子 皇帝阁》。在这首诗中,作者用她的深邃才情和娴熟的技巧,表现了对宏大历史的瞬间感悟。她以巨大的天文时间和历史历练为前景,又描绘了帝王书囊中的上书情况。这种“朝政英才,倾谈风云”的历史场景,让人深感作者的深挚爱国之情和对历史的一份敬仰与思考。接着,我还读到李清照的《如梦令·昨夜雨疏风骤》这首词作品。不禁被词中的描写所吸引,感受到作者对于生活情感的细腻刻画。这两篇作品无论是在意境还是在意义上,都让我深感作者的创作才情和想象力的浩瀚。我听了一首李清照的词作品《如梦令·昨夜雨疏风骤》。这首词描写了一个下着细雨和刮着大风的宁静夜晚,让人感到安详与平静。作者以深沉而婉约的词藻,表达了自己沉醉于美好生活,熟睡后却不忍说再见的情感。她询问花园中的人,帷幕上的花是否还在。这里的花指的是红白相间的海棠,因为春去秋来让人觉得漂亮却飘零落寞。作者就此表达了对生命无常和岁月匆匆的深刻洞察,并留下良好的悠然情怀。我正在听一首宋代词人李清照的作品,叫做《菩萨蛮·风柔日薄春犹早》。这首词描绘了春日里,清晨的微风与微薄的阳光,让人感到宁静和温馨。词中提到了南国的蝶、雏鸟、芳草和乐器,让人浮想联翩,感受到了大自然的美好和生命的脆弱。作者通过深邃的词藻和真挚的感情,表达了对生命的向往和追求,以及对现实渺小的认识和深深的思考。这首词包含了作者许多的人生感悟,值得我们仔细品味和品味。这首词是李清照的作品,我非常喜欢它。它的形式是词,内容描绘了春天的早晨,微风和微薄的阳光让人感到十分舒适。我可以想象到自己穿着夹衫走在阳光下的场景,心情也会因此愉悦起来。这首词还提到了梅花和故乡,让我也有些思乡情怀。作者通过细腻的描绘,让人感受到了那种宁静和恬淡的氛围,非常动人。 在这首词中,作者还用了一些比喻,如睡起觉微乍和梅花鬓上残,使这首词更加有趣且富有诗意。虽然我不知道这首词中故乡的具体位置,但我相信只有在酒后才能回忆起来。在日后的生活中,我会时常回想起这首词所描述的那种美好,从中汲取力量和灵感。我正在欣赏李清照的《蝶恋花 其二 离情》,这是一首非常动人的宋词。词中描绘了初春的暖阳和微风,让人感到心旷神怡,也跃跃欲试。作者用柳眼梅腮来形容春色迷人的景象,而酒意诗情更是让我感到了浓浓的文人气息。 在这首词中,作者还用泪融残粉花钿重来表达诗人的感情,生动形象,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即便是夹衫金缕缝,作者也要写出其中的情感,如此细腻的叙述也是我欣赏这首词的原因之一。 词的结尾,作者表达了独自抱着浓愁的无助和孤独,夜阑却依然在剪灯花弄。这象征着词人内心深处那份独特的情感,更让我对这首词产生了共鸣。这首《蝶恋花 其二 离情》充满了对生命的感慨和思考,让人沉醉其中、思索不已。

很赞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