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主页 > 诗人 > 诗人
友人回忆王国桢他在诗歌领域刻下了自己的痕迹
admin2023-12-05【诗人】人已围观
简介诗人王国真(1956-2015) 感受叙述者 王国珍,一个历史悠久的名字,曾经承载了一代人的集体记忆。 资深媒体人、纪录片作家于伟曾多次采访王国珍,两人建立了深厚的友谊。 王国桢曾
诗人王国真(1956-2015)
感受叙述者
王国珍,一个历史悠久的名字,曾经承载了一代人的集体记忆。
资深媒体人、纪录片作家于伟曾多次采访王国珍,两人建立了深厚的友谊。 王国桢曾送给于伟一首诗,这是他的一首诗:没有比人更高的山。 这样的句子,被一代年轻人工整地抄写在无数的日记里。 它们也是王国真个人生活的反映。
王国珍去世后,于伟在记忆深处回忆起了这位熟悉的朋友。 他感叹:此时此刻,重读王国桢的一生,就像重读一首诗,就像欣赏一幅书法、一幅画、一首歌。 诗、书、画、乐结合在一起,构成了最真实、最完整的王国真——一个属于白衣飘飘时代的真实的生活和执着的生活。
因诗而自信,因诗而永生
4月26日上午9点,我接到朋友的电话,得知诗人王国桢已于凌晨2点告别了这个世界。 我的头一直“嗡嗡”作响。 从95年9月起,我就和王弟兄有了联系。 他曾多次向我捐赠书籍和字画。 两个月前,我想邀请他参加“著名作家关桥”,他在“八组”笔会期间没有接电话、没有回复短信。没想到……
依然优雅,依然微笑,依然温柔。 这是王哥给我的印象。 他的脸上几乎没有岁月留下的痕迹,他的心始终年轻。 他没想到他会这么早去世。
王国桢在20世纪80、90年代的诗歌领域留下了自己的印记。 曾有人评价:青春时代,有王国桢的诗。 很少有诗人能像王国桢那样在诗集出版之前拥有如此多的读者。
王国桢在大学期间就开始进行诗歌创作。 他曾告诉我,那个时代学生的创作热情相当高,写诗是情感的宣泄。 他也觉得作为中文系的学生,作品的不断发表是自身价值和能力的体现。 但他选择写诗还有一个“特殊原因”,因为当时他的字写得很差,甚至还请人抄写了他的毕业论文。 小说、散文要写的字很多,觉得字丑,又担心编辑很难发表,所以选择写诗投稿,以“巧合”。 在我看来,他就是这么善解人意,总是为别人着想,这就是他的性格。
他的诗作以手稿的形式广泛流传,随后“王国桢热”席卷全国。 他自己说,虽然他意识到很多读者喜欢他的诗,但没想到它会如此受欢迎。 甚至有人把当时的热潮称为“暴风雨”。我还记得小时候读过王国桢诗集的手稿集《少年的思念》,会有冷风冷雨……
王国桢的诗歌清晰明朗地呈现了年轻人的生活,更重要的是传达了一种超然、豁达、优雅、宁静的生活态度。 这种生活态度是他的诗歌深受年轻读者欢迎的原因。
文坛对王国桢的诗歌众说纷呈,评语五花八门。 有人认为他的诗浅薄,缺乏深意。 它是一种思想快餐和哲学思辨。 王国桢还试图探讨他的诗歌与时代的关系。 他在总结自己诗歌的特点时说:“我写诗总是注重对象。新诗是给年轻人写的,不需要写得很含蓄;而旧诗是给年轻人写的。”体诗的典故较多,用词也比较含蓄,虽然也能表达奔放的感情,但读旧体诗的人普遍比读新体诗的人年纪大,理解也比读新体诗的人更深。年轻人。我不知道刻意追求某种表达形式也是我的性格。我的诗首先通俗易懂;其次能引起读者的共鸣;第三有一定的哲理。至于评论,最好的评论是时间和读者。”
迄今为止,王国桢已出版诗集超过1000万册,或许这就是最好的证明。
王国真的座右铭是“为别人着想,为自己而活”。 他一直是一个乐观豁达、拿得起放得下的人。 当他的诗歌从热闹走向沉寂时,他并不感到悲伤。 他说:“每个时代都有每个时代的热点,人们关注的焦点也不同。近年来,人们都说我离开了诗歌界,但其实我的心还在。” 他因诗而自信,因诗而不朽。
书画作品体现品格
2011年,王弟兄送给我一张他写的字迹,是他的诗句:山莫比人高。 那书法的书写力令我惊讶。 他对我说:“中国传统的文人都是由诗书画组成的。如果我只写诗,我的生命会感觉太单薄了。书画可以让我的生命更厚重。”
曾几何时,当地一家都市报以《昔日辉煌已成过眼云烟——大诗人王国桢为金钱所困扰》为题“报道”:王国桢近年来很少见到作品,而且他的诗歌收入减少了,所以他一直在筹集资金在北京开一家火锅店。 因经营不善破产,日渐消沉,复出之作《王国桢诗集》也很少见到……不得已,有书法基础的王国桢开始精耕细作,为京城的一些商店写招牌,以卖书法为生。 这篇文章一经发表,立即成为热门话题。 王国珍看到后,将案件告上法庭,斥责这是假新闻,最后上法庭用法律武器捍卫了自己的权利。
关于王国桢“靠卖书法谋生”的假新闻报道不实,但他“广泛练习书法”却是事实。 王国桢,从诗人到书法家,追根溯源,都署有“因”字。 1991年11月,王国桢应邀到北京大学演讲。 演讲结束后,学生们纷纷拿起笔记本请他签名。 王国真知道自己的话是“对不起观众”,但面对真诚的面孔和温暖的双手,他无法拒绝。 果然,一个得到签名的女孩失望地问他:“王老师,你的诗写得那么好,可是你的书法为什么不好看呢?” 王国桢脸红了,暗下决心一定要好好练字。
从此,王国桢开始学习书法,反复临摹欧阳询、王羲之、怀素、张旭等书法家的题字,每天练习一个小时的书法,甚至还用毛笔进行日常信件往来。亲戚朋友之间。 慢慢地,他的书法开始在书法爱好者中流传。 他在诗中写道:“海洋是一张大纸,大自然是一本无与伦比的字帖”。
2000年秋天,王国桢在北京琉璃厂一家字画店里看到了自己的两页信纸在出售。 他问老板要多少钱,老板说低于千元不卖。 王国珍问,真的值这么多钱吗? 老板说,世界上最值钱的书法有两种,名人写的书法和书法家写的书法。 王国桢的书法两者兼而有之。 怎么可能不值钱呢?
王国珍曾经给我讲过一个故事。 1998年,他去安徽澎湖参加一个活动,与当地县长坐在一起。 县令看到桌上的名字,就问他,我读过两本诗集,作者也叫王国桢。 我想知道是不是你? 王国桢回答:据我所知,还没有一个叫王国桢的人出版过诗集。 没想到县令接着说,我很喜欢你的诗,但更喜欢你的书法!
王国桢的书法作品,乍一看,笔画舒展,构图洒脱,疏密氤氲。 细看,你会领略到一种沉稳雄浑、大气磅礴的优雅之美。 渐渐地,很多人开始收藏他的书法,其中很多人就是他当时的读者。
除书法外,王国桢还擅长国画,尤其擅长花卉、墨竹。 其画追求工笔,注重写意,具有独特的韵味。 他最擅长画牡丹。 他告诉我,人们称牡丹为花中富贵。 其实,牡丹体现的不仅是雍容华贵的气息,还有傲人的王者风范,一种衣衫粗犷、头发凌乱的感觉。 高贵的品格,不掩饰国美。 现在回想这句话,在我看来,这正是王哥的气质和性格。
一首好诗就是一首歌
其实,关于王国珍,还有很多不为人知的事情。 比如他在音乐领域的成就——他精通音乐,为400首古诗作曲。 出版乐谱集《古诗80首、小学生乐谱》、音乐专辑《唱歌学古诗》。 连续四届受邀担任中央电视台《音乐挑战赛》大赛评委。
王国桢小时候学过手风琴,后来还写诗。 在他看来,所谓诗,好诗就是歌。 一首好歌会让你听的时候毛骨悚然、起鸡皮疙瘩。 他告诉我,当他看到一首好诗时,他的脑海里就会出现一段旋律。 他的愿望是为自己的诗歌创作音乐。 他开始自学音乐理论。 在他看来,音乐和诗歌应该是相似的,只不过文字被音符代替了。
为了将自己对音乐的理解落到实处,他想到了一个结合点——唱歌和学习古诗词,让老师和学生在轻松愉快的状态下完成古诗词的教学和学习。 他以“易听、易记、易唱”为准则,将古典文学的精髓与音乐美学融为一体。 对于学生来说,背一首流行歌曲的歌词很容易,但背诵古诗词却很麻烦。 他希望学生们能够通过音乐来背诵古诗词。
有一次,我问王国桢,如果按照影响力对诗人、作曲家、书法家、画家进行排名,您认为应该如何排名? 王国桢毫不犹豫,果断回答:“十年后如果给他们排名的话,我想应该是:音乐、诗歌、书法、绘画。” 他表示,他在音乐方面的影响力和成就可能超过诗歌。 他说自己属于音乐,想用音乐的形式表达自己对艺术和生活的感受。 可惜,他没能等到十年后。
他告诉我,在他心里,热或安静并不重要。 从诗词书法到绘画词曲,他只想有一个安静的环境,用平和的心态做自己喜欢的事情。 他对自己走的路很满意:他的诗歌作品被选入中学课本,影响了整整一代人; 书法写名山大川; 在荣宝斋举办个人画展; 音乐也有自己的听众。 他以诗为乐,以音乐为书画。 诗书的张弛有度、零星相印; 音乐的节奏、韵律与绘画的意境、挥洒一脉相承。 他把书法当作事业,把作曲当作爱好,把国画当作爱好。 对于涉足多个艺术领域的收获,他用自己的一首诗回应:“我本想收获一缕春风,你却给了我整个春天。”
在王大哥生前送给我的书中,我读到了他的散文诗《我喜欢出发》:“我喜欢出发,我到达的每一个地方都属于昨天。无论山有多绿,多美丽。”水是,风再温柔,缠绵太深,就成了一种羁绊,束缚的不仅是你的双脚,更是束缚着未来,你怎能不喜欢出发呢?世界,我有不朽的心情。” 在他心里,“前面的路还有很多风景”。 然而,他这一次出发,却是天堂,也是一条不归路。 在天堂里,没有痛苦,没有争名夺利,没有生活的烦恼。 这次他可以在另一个世界享受生活了。
我年轻时的偶像已经走了,留下的却是他的诗。 无论你记得还是想忘记,一定有一座属于王国桢的纪念碑,静静地矗立在岁月里。于伟口述、知非散文
很赞哦! ()